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政策法规  正文政策法规

完善购机补贴 促进农机化供给侧改革


编辑:刘鹏 更新时间:2016年5月28日 浏览次数:5017

  今年已是我国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第13个年份,中央财政购置补贴资金规模也由2004年的4000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236.45亿元(预计2016年资金总额不会出现大幅调整),到目前为止,仅中央一级财政就累计投入1500多亿元用于农机具购置补贴。

  13年来,随着补贴制度的不断完善,操作日趋规范,成效十分显著。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不仅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而且为实现粮食生产“十二连增”和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拉动了农机化上游产业的发展,使我国农机工业连续保持较高增速,稳居全球农机制造第一大国地位。可以说,我国农机化的飞速发展与长足进步,购机补贴政策功不可没。

  用系统化思维和全局观审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长期推行的重要的惠农富民政策,它的积极作用远不止这些,还作为各级政府重要的经济调控手段,通过政策导向鼓励和引导功能,对农业装备的产业调整与结构优化以及推进农业装备行业的持续稳健发展也发挥积极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看,农机购置补贴无论是对于农机化的需求侧(农机市场、用户需求乃至农业耕种收等农事活动)抑或是供给侧(农机产品的市场销售、生产制造、技术研发等),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尤其是对于后者,可作为各级政府深化农业装备产业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对于农业装备产业的优化升级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农业装备产业不仅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供应端,更是农机化的供给侧,当前风起云涌的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质上也就是农业装备产业(或者农机行业)的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过程。当然,农机行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角是业界企业,包括经销商、生产商和技术研发机构。

  但作为产业政策的设计者、行业发展规划与监管者的农机主管部门不仅大有可为,而且必须有所作为和大胆作为。以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为抓手,做好政策顶层设计,不断优化完善相关政策,科学稳健推进补贴实施,努力发挥补贴政策对农机行业的科学引领与导向作用,既是农机行业的期盼,也是管理部门的职责所在,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笔者并非有意求全责备和过于刻薄,就当前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而言,虽然经过不断改进和日益完善,其主流日渐向好,基本面已无大的漏洞,但并不是没有改善的空间。特别是随着农机化进程的日益发展,一些不协调、不完善的细节问题和深层次的矛盾日渐浮出水面,已经妨碍了农机行业的产业调整和结构优化的持续推进。笔者结合平时在市场上的走访以及与行业有关人士交流的素材,暂且例举下列问题,希望能够引起管理部门和业界人士的关注与深思。

  关于补贴的实施时间问题

  这几乎是老生常谈的陈年话题,前些年,业界人士对此反映比较强烈,这些年来似乎关注者日渐减少,呼声也日渐式微。但这并不意味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而更多的原因是“再喊也没用,索性不喊了”。

  当前,虽然中央一级的政策和资金落实较早,但到了地方就已临近“麦梢已泛黄”时节,不仅给广大农民用户留下的时间不多,不利于仔细挑选和从容购机,对于农机生产制造企业而言,则工作更为被动。由于不能提早精准掌握市场供求(因补贴已成为左右用户购机的第一因素)状况,也就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来科学准确安排计划和组织生产供应。

  关于补贴力度问题

  从需求侧分析,补贴力度过小,对市场的刺激与拉动力度不大,对激发用户购机热情,快速提高农机具保有量和加快农机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发挥不出来。若补贴力度过大,则容易诱发市场需求规模突然爆发和用户购买力提前透支的局面。特别是在高额的补贴资金刺激和“贪占便宜”思想的驱动下,使一些原本没有需求的农户、企业及其他组织机构也纷纷加入购机者的行列。

  这种现象对于需求端来讲,直接表现是机械保有量超大,而利用效率低下、大批机具长期闲置。对于供给侧,则容易误导业界企业一味地上产能、上规模,一旦遇到市场需求疲软,就会造成大量产品压库,资金周转失灵。去年收获机行业就曾遭此重创,仅玉米收获机库存就在2万台以上,不少企业至今心有余悸。由此看来,补贴力度的确是一个敏感度非常高的问题,如何拿捏好尺度、做到恰如其分,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关于全额购机问题

  全额购机或叫全价购机,即用户先拿全款购机,随后再办理补贴。这一政策应算是近年来行业主管部门推出的一项改革新政,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此前实施“差价购机”给生产企业造成资金压力过大的问题。然而,良好的愿望并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由于在当前买方市场格局之下,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处于从属地位,用户若不愿自己垫付补贴款提前购机或者不具备全款购机的资金实力,到头来还得硬着头皮帮其垫付补贴款项。若偶尔遇到个别不守信的农机买家,则情形更糟,他们即使如期拿到了政府的补贴款额也故意拖延不还,你又拿他奈何。

  这种情形之下,身处供给侧的厂商不仅要承受巨大的资金压力,还要面临资金逾期收不回的风险。这个问题若得不到彻底解决,长期困扰供给侧生产经营的资金风险就无法从根本上化解,农机行业供给侧改革也将是不完全、不彻底的改革。

  如何发挥补贴的政策导向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作为农机主管部门实施推进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抓手,应该在农机行业践行供给侧改革的进程中发挥更多更大的政策导向和科学引领作用。诸如为鼓励行业科技创新和促进产品向高质、高端、大型化和复合型方向发展,可以考虑补贴比例上实行倾斜政策,对于国家级优质产品以及高技术含量的高端产品实行差额补贴;对于复合型产品按照其功能进行累加补贴;对于技术创新型产品(须经权威机构的严格审定)、行业首创型产品等实行额外补贴;对于市场需求空间狭小但又对解放生产力有重大突破的小品种产品以及国家优先鼓励发展的农业产业或丘陵山区急需的农机产品实行优先补贴和累加补贴。

  总之,就是要最大程度的体现国家和政府的意志,让用于投入资金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的企业和组织机构获得更高更多的回报,以维护其科技创新和追求卓越的积极性和进取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全行业的产品技术创新和结构优化升级。笔者毫不夸张地讲,能否用足用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事关我国农机化总体进程,事关我国农业装备能否快速图强,事关我国由全球农机大国迈向世界农机强国的宏图大业。



相关信息
    更多最新供应
      更多最新求购
        友情链接
        地址:河南郑州市郑东新区CBD商务外环